《春秋學刊》2016年秋季卷目次

春秋學刊2016年秋季卷
2015年8月創刊
半年刊
校內報刊統一刊號:BNU-041
總第3期
12月30日出版

摘要

近代科学启蒙背景下的世界科学史认知——以民国科学期刊为例

王丹绮

二十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科学史学科的开创时期,学界对世界科学史的研究虽然尙未起步,但从科学期刊发表的世界科学史相关文章来看,已有对其学科性质、学科功能、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的认知:科学界认为世界科学史应归于历史学范畴;功能是借鉴国外经验以达到科学启蒙的目的;体现出和社会联系紧密的外史倾向;注重梳理科学纵向发展线索与世界不同区域的科学交流。这些认知能为当今科学史学科发展带来启示。

扶苏之死

吴明明

扶苏之死作为秦帝国二世政权交接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大秦存亡关头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史家千古叹挽。可是此事本身在历史中只留下了一些不易全面而深刻把握的零碎片段,随着赵正书秦二世元年文书的出土,则更显迷雾重重。在此背景下,文章经过对影响扶苏生死的两封玺书的分析和对赵正书史记相关记载的比较,认定了史记中扶苏事的眞实性;并考察了秦廷的内部斗争的形势与实质,批判了儒法斗争的历史观念,肯定了秦始皇最后的传位意图;也指出扶苏性格和才干上的问题和扶起秦帝国将倾的大厦之艰难,将之与胡亥一起解读后发现秦廷公子都存在因环境而产生的难挑重任的缺陷,得出了扶苏之死和帝国之崩的必然性结论,揭示人物、时势、政道三者冲突导致扶苏死、帝国亡的悲剧性意义。

唐代蒲州建置沿革考

李鹏

蒲州位于河东道,地处紧要,辐射两京,其沿革变迁有着深刻原因,既反映了唐代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变化,又对当时历史进程有着深远影响。蒲州之名始于北周,自唐初设置蒲州以来,有唐近三百年间,蒲州经历兴废督府,两置中都,改州为郡,开河中府,置河中节度等一系列变迁,这大体可分为从唐初到玄宗前、玄宗年间和安史之乱后三个历史阶段。总的来说,唐代蒲州经历着一个“由州改府”的趋势,其城市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军事色彩愈发明显。

西夏前期蕃礼汉仪之争考论

孙祎达

西夏前期出现了多次严重的蕃礼汉仪之争,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必须分别辨析。夏景宗元昊将推行蕃文化作为重要的建国准备;毅宗谅祚在清除了没藏太后和没藏国相为代表的后族势力后改行汉仪;惠宗秉常与梁太后及梁国相在蕃礼汉仪上激烈争斗,一度引发国内外危机。蕃汉礼争与母党专权密切相关,体现了其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以及蕃汉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因素,其影响也不可一概归于消极。

元朝汉儒和色目儒士政治境遇迥异原因探讨——以许衡和廉希宪的比较研究为代表

张欣

许衡和廉希宪都是忽必烈时期的著名儒臣,一为汉人,一为色目人,两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理学成就上造诣都很高,但政治境遇却相差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蒙古文化与色目人的文化的冲突小于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蒙古统治者对汉族儒士和色目儒士信任程度不同。而这两者又可以归于一个原因:蒙古统治者维持自身利益和保持自己特权地位的需要。

皮锡瑞对孝经的认知、诠释及其思想

智慧

皮锡瑞是晚清时期重要的经学家,孝经郑注疏是其重要的著作。皮锡瑞认为孝经为孔子向曾子讲授孝道时的实录;论证了孝经郑注的眞实性。孝经郑注疏在严可均辑本的基础上广征博引、详加考据,对严本不足之处进行修订、补正,极大地恢复了孝经郑注的本来面貌。皮氏注重训诂、考据之学,以礼制解经,体现了其今文学的立场,反映出通经致用的现实关怀,希望通过孝经思想挽救国家危亡。

文化外交视阈下对燕京大学建设中美国力量的历史考察(1919—1952)

申雪

燕京大学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对中美双方的政治、外交和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文化外交视角切入,论述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力量对燕京大学建设的帮助。燕京大学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更多的是作为美国的汉学研究机构,美在华信息收集中心而存在;美国高等院校在燕京大学的建设中为其提供了恰时又必要的帮助;美国的民间力量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金,更带来了燕京大学和美国其他高等院校合作的机遇。燕京大学实质上是民国时期中美特殊文化交际下中美共建的产物,与其他机构一起构成了早期中美文化外交的基本面貌。

分歧与矛盾:缅北国军残部第一次撤军与美国对缅政策

李聪慧

缅北国军残部在滇缅边境的活动直接导致了中、缅、美、台、泰多方势力的卷入,也影响了美缅关系的发展进程。虽然美国国务院在该问题上始终站在同情缅甸的立场上,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却让杜鲁门总统推行了与国务院政策完全相反的“白纸方案”,即援助缅北国军残部以牵制中国大陆兵力并借此培植中国的“第三势力”。虽然缅北国军残部反攻云南失败、朝鲜战争进入谈判阶段促使杜鲁门重新评估了缅北国军残部的军事和政治价値,放弃了援助行为,但缅甸政府还是在断绝了美援的同时将缅北国军残部问题诉诸联合国,美缅关系随之陷入冰点。艾森豪威尔的上台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新面貌”战略的确定为缅北国军残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美国政府开始积极解决缅北国军残部问题,以期缓和恶化的美缅关系,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不过,撤军的成功似乎并没有让美缅关系随之迅速升温,反之中缅关系借此契机得到快速发展。总的来看,以上历史过程深刻说明了冷战初期美国对缅政策的不确定性及其自身存在的相互矛盾的一面。

清末民初北京西餐馆分布及原因探究

朱丁睿

1900—1927 年的北京西餐业发展迅速,西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京城的繁华地带。本文对有记载的西餐馆方位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外右一区、外左一区、外右二区和外左五区。一方面,这些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另一方面,这些区域内有大量的使馆、教堂,外国人的数量十分庞大。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上社会阶层所具有的较为充裕的经济条件以及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奠定了西餐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以西方文化为内核的新式教育为西餐馆的发展做了思想与人员的准备。

神册元年契丹进军汉地再思考

陈子梁

神册元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新阶段的开始。这一年的南征,在阿保机建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应是承上启下关键的一环——军事上,由第一层开始进入第二层;对于河东代北,由单纯的掳掠抢夺发展为尝试建立统治。本文指出,神册元年契丹进军汉地乃攻打西南诸部族的延续,这一点要给予特别关注。从方法上,这启示笔者或许要有一个更新的观察视角——以契丹繁衍生息的核心地带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为中心,既关注它向南的发展,还要向其他方向看,关注契丹对其西南地区以及其北部地区的征战。可以说,契丹在进兵中原的同时,也在征讨其他少数民族。无论是面向汉地,还是面向其他地区,所有军事行动都共同指向阿保机想要建立的国家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