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刊》2018年秋季卷目次

2018 年秋季卷
2015 年 8 月創刊
半年刊
校內報刊統一刊號:BNU-041
緫第 7 期
2019 年 2 月 28 日出版

春秋学刊编辑委员会

委员 (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兴 刘兆丰 刘卓然 权嘉欣 任文喆 王珂 武文韬 向薇颐 邢梦姗 徐佳炘 翟明杰 张欣仪 赵怡昕

主编:陈 兴

副主编: 权嘉欣 翟明杰

秦史探究

本族性祭祀秩序的建构——以秦诸畤为例看秦代国家祭祀的演变及历史影响

林彦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6 级本科生)

摘 要:秦诸畤是秦的最高祭祀,尤以雍城为尊。雍诸畤在祭祀的对象、用牲制度、祭坛方位等方面,都与周文化存在背离,体现了鲜明的游牧性特征。秦的祭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秦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意图、文化心态的变化。秦在统一后,建立了以秦文化为主体的国家祭祀秩序,随后被西汉继承。秦畤祭体现了秦人独特的本族祭祀文化与中原的郊祀文化的对立与融合,在时间上表现为替代与回归,在空间上表现为内亚与中原的碰撞与融合。秦诸畤在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畤祭;郊祀;游牧传统;秦文化;中原传统

责任编辑:邢梦姗、任文喆

个体小家庭视角下的秦代社会——以简牍材料为中心

汤阳 郑济航 周凌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6 级本科生)

摘 要: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瓦解,以血缘为基础的“聚族里居”失去基础。秦代社会中,个体小家庭,即社会学意义上的核心家庭占主体,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等其他形态与个体小家庭并存。家庭成员身份关系多元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依附关系以及婚配关系。家庭活动较为丰富,不再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家庭除了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外,还承担其他的社会职能。秦国为了实现对小家庭的有效管理,普及了户籍制度,在扩大统治基础的同时,也加速了个体小家庭的分化与家庭内部体系的健全。

关键词:个体小家庭;秦简;户籍制度;家庭奴隶

责任编辑:武文韬、向薇颐

清史探究

清代殿试卷的史料价值探析——以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为中心

李玉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6 级本科生)

摘 要:清代是殿试制度的完善、守成与鼎盛期。由于年代相对较近,大量殿试档案得以保存,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便是很重要的档案资料,为研究殿试制度提供了诸多便利。考察部分保留有读卷官评语的试卷,可以看出清代殿试评判并非仅以书法为标准,对答卷内容同样予以重视。对比读卷官拟定名次与考生最终名次的差异,有助于阐明殿试制度与专制皇权的紧密结合。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殿试卷的考生履历,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史料价值。

关键词:清代殿试制度;殿试卷;名次变动;考生履历

责任编辑:向薇颐、刘卓然

清初“孝治天下”思想形成初探

李树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6 级本科生)

摘 要:清朝统治者在不断汉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人的孝文化。入关之前,女真人在明朝的统治下,不断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影响,“守孝”观念萌芽。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在提高自身汉文化素养的同时,肯定并效法汉人传统的“孝治”观,逐渐实行“孝治”政策。入关后,顺康雍三位皇帝继承先祖治国理念,不仅多次下诏直接表明其“孝治天下”的理念,而且通过推广孝经、学习“孝”文化、完善丁忧制度等措施,提高人们的“孝”观念,最终确立“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清初;孝治;满汉一体

责任编辑:赵怡昕、王珂

宗教与思想史

神谕兆示与命运同一性的解构与再建构——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叙事向逻辑解释的认知范式转向

景凡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6 级本科生)

摘 要: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古希腊人的认知范式大体完成由“神话叙事”向“逻辑解释”的转向。作为“神话叙事”的核心特征,对神谕兆示和命运的信仰在荷马史诗中有充分体现。荷马史诗中同时存在三种对待神谕兆示的态度——无条件地信仰、质疑与蔑视以及求证的信仰方式,三者的交替,不仅导致了神谕兆示与命运同一性的解构和再建构,也完成了以无条件的信仰为特征的“神话叙事”认知范式向以求证和理性为根基的“逻辑解释”认知范式的转向与过渡。这时,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应声而入,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荷马史诗;认知范式;神谕兆示;命运;神话叙事;逻辑解释

责任编辑:刘兆丰、武文韬

渡尽劫波兄弟在?——12-14 世纪欧洲天主教徒与蒙古帝国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信徒相互认知过程初探

高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6 级本科生)

摘 要: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被定为“异端”后与天主教长期分离。其间它以景教之名传入中国,但是由于其教义本身的粗浅和适应当地文化的通俗化政策,到12 世纪时已经面目全非。蒙古帝国崛起之后,帝国内部的聂斯托利派与天主教重新接触。此时两者的主要区别已非教义而是生活方式和宗教仪轨。尊崇同一神的两者接触伊始相处尚为融洽,但是由于天主教徒视聂斯托利派为“异端”,两者在传教对象上又存在矛盾,双方的冲突趋向激化。这两种有一定相似程度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反映了它们在“自我-他者”模式下相互认知的过程。

关键词:天主教;聂斯托利派;文化碰撞;自我-他者模式

责任编辑:刘卓然、赵怡昕

从黑格尔到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承续与嬗变

冉博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5 级本科生)

摘 要:自福山的历史终结与末人一书问世以来,“历史终结论”便成为政界和学界都争议不断的热点论题。但历史终结论并非福山的首创,黑格尔、科耶夫都曾有过论述,福山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了历史终结论,其意涵也随之发生了嬗变——黑格尔是历史终结论的奠基者和直接的思想来源,但他只带有一种开放性的历史终结观念;科耶夫把主奴辩证法视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环节,指出普遍历史终结于耶拿战役后的拿破仑帝国,他将“历史终结观念”确立为“历史终结论”;福山则将历史终结论“政治化”,通过发掘柏拉图的思想,让历史终结等同于“自由民主”这一政治经济制度的胜利。

关键词:历史终结论;黑格尔;科耶夫;福山;阐释;历史哲学

责任编辑:徐佳炘、张欣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