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究
从“逆德”到“道德”——先秦儒家勇德观念的嬗变
罗靖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7 级本科生)
摘 要:先秦儒家“勇”的观念生发自对时代现实的反思。当时社会好勇之风盛行,原始血性之“勇”泛滥,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错乱和扭曲。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排抑原始的“勇”,指出“勇而无礼则乱”,将“勇”划入到秩序和道义的约束中。但在另一方面,“勇”的秉性仍是儒家“成人”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文武分途,“勇”逐步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勇德”。从孟子、荀子的观点来看,其路径首先是划分“勇”的等次,将“大勇”“士君子之勇”与“小勇”“狗彘之勇”严格区分开,将“勇”中不合乎儒家道德需求的内涵割离;其次提倡道德之融合,依托固有的道德评判体系,将“仁知勇”并举,形成“三达德”,并固定其德序。至此,“勇”作为道德的内涵基本固定,成为后世儒者探讨的基本德目之一。
关键词:勇德;勇而无礼则乱;三达德;德目
“武陵”得名及其演变过程之探索
徐佳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
摘 要:武陵疑为常见之名,在汉高祖设武陵郡之前就已经出现。西汉高帝五年,设立武陵郡,为秦洞庭之延续。经过东汉平定武陵蛮的战事以及魏晋南朝等一系列志怪小说的影响,“武陵”逐渐固定今湖南洞庭湖西部沅水、澧水流域一带。西汉时武陵所辖之范围及其广阔,随着中原人口与生产、治理方式南迁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加剧,汉初设立的武陵郡,在之后逐步被缩小拆分,武陵作为行政名称逐步消失,转而成为文化区域的指代。这一过程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原文化的扩张以及其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汇聚。
关键词:武陵;地名变迁;政区划分
从“奸”到“忠”:明代建文诸臣形象构建考析——以黄子澄为中心
王思林 刘焱麒 王天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摘 要:从祸害朝堂的“奸臣”到忠义昭彰的“忠臣”,建文朝臣子的历史形象在明代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一转变是明代政治、社会风气变化在历史编纂中的反映。而作为建文重臣的黄子澄是建文君臣群体形象演变的一个典型例子,其身上打上了建文史事书写的深刻烙印。厘清黄子澄的形象变迁,能够帮助我们管窥建文君臣群体形象演化的规律,以及建文史书写和建文史籍编撰的复杂性。文章在爬梳大量建文史籍的基础上,将黄子澄的历史形象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永乐至弘治是其“奸臣”形象的形成和固化时期,正德至隆庆是由“奸”到“忠”的演化时期,万历及以后则是其“忠臣”形象的确立和发展时期,同时研究发现黄子澄的“罪臣”形象始终存在。最后从社会背景和史籍书写两个维度讨论以黄子澄为代表的建文诸臣历史形象建构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黄子澄;建文诸臣;靖难之变;历史形象
从盛世叩阍至开禁京控——清代乾嘉时期的民意上达与基层治理困境
李云逸(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摘 要:叩阍或京控,均为民众遭致冤抑后借以伸张权利的重要手段。在统治思想总体倾向于积极有为的乾隆初年,叩阍案件成为统治者监督官僚集团和获取民意的有效途径。至乾隆中后期,“持盈保泰”的统治思想逐渐形成,统治阶层对叩阍之事的态度也转向严苛。嘉庆即位后,鉴于乾隆时期“上下壅弊”的局面,选择通过开禁京控等方式广开言路、整饬吏治。作为当时社会的安全阀机制,无论统治者持何种态度,叩阍与京控案件的客观存在,可以说从深层次体现出民意上达的艰难与基层治理的困境。在趋向“无讼”的理想追求下,这种诉讼方式的存在状态与实际成效、呈控者的群体特征等,均是管窥乾嘉时期不同统治思想与社会结构的重要视窗。
关键词:乾嘉时期;叩阍;京控;民意上达;基层治理
考古文博研究
重装骑兵的克星——陌刀的演变及形制考
张晰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摘 要:盛行于中国唐代的陌刀,是唐制四刀之一,为步兵用来对抗骑兵的反制武器。陌刀出现后,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骑兵对汉族农耕文明步兵的单兵作战优势不复存在。因考古尚未发现陌刀实物,史籍记载亦不够详尽,学术界对陌刀形制及演变众说纷纭。结合史籍记载及前人研究,依据陌刀在当时战争中的实际需要,可对陌刀的作战方式、形制、名称由来及改进流变进行探讨。陌刀是单兵格斗作战的优势武器,也能在团队作战时发挥巨大的威力。陌刀的形制与拍刃类似但不同,陌刀上的“铁钻”在对付重装骑兵具有重要作用。陌刀是长兵器,可能与弓弩配合使用。陌刀名称的由来可能与其作战特点,或与其前身——拍刃有关。陌刀至宋代逐渐发展为一种长柄双刃大刀,即棹刀。
关键词:陌刀;战争;演变;形制
氏墓地出土铜笄的考古学观察
崔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本科生)
摘 要:通过对氏墓地出土铜笄的类型学分析,初步探讨氏墓地铜笄与墓葬等级、使用者性别、伴出器物组合之间的关系。氏墓地主要流行使用Aa型铜笄,该型铜笄出土数量最多,于武王时期出现,成康时期流行,直至昭王时期方才逐渐消失。成康时期是氏墓地随葬铜笄的黄金时期,共有5种类型的铜笄共存。同一墓葬之中,存在同时使用多型铜笄的情况。铜笄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发饰,主要为氏墓地低等级男性墓主使用。铜笄的伴出器物如尖底罐、三角援戈、铜发饰等皆具有浓厚的西南地区特色,可能指向了这些器物的族属来源。铜笄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氏同周王室及西南地区的关系变化。
关键词:氏墓地 铜笄 器物组合
世界史研究
竞技场的等级秩序——以角斗士为中心
陈照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摘 要:角斗士作为罗马社会秩序底层的一个群体,一般意义上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权与正常的社会地位。但在角斗士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井然的等级秩序,不同的角斗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遭遇。秩序的核心标准是出身、能力,以及在竞技活动中取得的地位;其在竞技前、中、后三个阶段都有着分别的表现。竞技前的角斗士主要分为自由与不自由,自愿与不自愿两类。在竞技中,严重的死刑犯在午间处刑中以伤害尊严的死亡方式被处死。而其他的自由与非自由角斗士则有机会在竞技中利用胜利或赦免求生。竞技后,胜利者、赦免者、体面的死者与死刑犯以不同的方式运出,又以略悖反地位的方式被安葬。竞技场是一个小世界,但也是罗马国家的缩影;角斗士内部的等级关系是罗马社会等级秩序的缩影,象征着罗马国家权力意识在国家各个角落的延伸,反映出罗马人长期以来秩序与等级严明的观念与社会风气。
关键词:角斗士;等级秩序;竞技场;罗马
罗马法在中世纪中期的复兴——以学说汇纂 的发现为起点
李传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摘 要:在经过中世纪几个世纪的动荡后,罗马法渐渐被人遗忘,西欧进入了“黑暗时代”,而从
关键词:罗马法;罗马法继受;法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