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刊》2020年秋季卷目次

春秋學刊2021 年春季卷
2015 年 8 月創刊
半年刊
校內報刊統一刊號:BNU-041
緫第 11 期
2021 年 3 月出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

惠帝朝局——西晋“朝望”的选择与虚诞任达的朝廷风气

刘卓然

摘 要:“朝望”代表朝臣自发的意见,相对独立于朝廷的意识形态,具有行政理性代表朝臣政治利益。西晋兴建政治权威、名教秩序与权臣夺位造势时,“朝望“受到重视。在兴建新朝和国家危难时,朝中却始终弥漫着虚诞任达之风。晋惠帝朝的裴楷、张华、裴頠、王戎、王衍为“朝望”典例,解开形象塑造与政治表演,可知西晋之“朝望”必须与权力中心合作,才能发挥作用,相较于宗王,势力单薄。即使在乡论与朝议的整合下,虚诞任达成为新的评价标准,也只能是士人的精神追求,在政变的屠戮中无济于事。他们在政变中或避祸,或转向合适的阵营,在安常保位的基础上维持朝局的稳定。在政治权威、名教建设的矛盾下,朝臣或进行末日前的放诞与狂欢,或选择不同的政治姿态,以求保全性命与“朝望”的身份,等待政变的结束,东山再起。

关键词:朝望 政治选择 朝廷风气 乡论 朝议《晋书》

作者简介:刘卓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

冯氏、赫连氏、沮渠氏族诛事件与北魏太武帝政治转型

宋伯雄

摘要: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冯氏族诛一案,史书多暗示其原因是冯邈战败投降蠕蠕一事,其实则是太武帝针对旧北燕皇族的一次政治谋杀。作为向北魏投降的亡国皇族,冯氏与赫连氏、泪渠氏一样,他们的命运在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们为求自保投降北魏,却又被迫参与到了北魏朝的各种斗争之中。入朝北魏之初,太武帝为稳定统治给予他们荣华富贵。再其后为了防止他们东山再起,又罗织捏造“谋反”的罪名将其族诛。赫连氏、冯氏、沮渠氏三支皇族“被谋反”的过程也反映出北魏在太武帝朝由征服走向统治的政治转型。

关键词:冯氏 赫连氏 沮渠氏 冯氏族诛案 北魏太武帝 政治转型

作者简介:宋伯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

地图文本与历史叙事——从古地图看1368-1840年滇西边地的“界”与“八关”

普星宇

摘要:万历年“八关”之设,奠定了“八关分域”的疆域叙事与地图空间特征。“八关分域”的历史事实则被以“界”的形式展现在地图空间里,形成“八关分域以成界”的历史地图空间特征。“八关”由北向南延伸并分隔滇缅之域的特征,恰恰为“界”的存在找到了绝佳的载体。同时也为想象“疆界”,塑造“疆界”提供了现实参照。“界”的塑造则通过历史叙事与地图文本来实现。在乾隆清缅战争以后,有关“八关”的历史叙事与地图表达,出现了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与脱节。及至晚清冲击,“八关”也从“分域”的作用成为“主权领士”的象征。

关键词:腾越 “八关” 地图文本 “八关分域” 历史叙事

作者简介:普星宇,云南大学历史学基地班2017级本科生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体认——浅析协和与湘雅的营建(1914-1924)

汪炀

摘要:在协和与湘雅两者医学院20世纪10、20年代的营建背后有宗教、世俗组织的合作与博弈。在建筑形式上,采用建筑师何士与茂飞设计的中国风格,有助西方医学的在地化;在建筑功能上,采用层叠阁式建筑使得既有相对独立性利于卫生隔离、又有整合性便于科系联动。由此两者的营建体现了适应性建筑作为传教士调适的延续、医学空间作为西方医学观念和设计理念的具象化。

关键词:协和 湘雅 何士 茂飞 适应性建筑 医学空间

作者简介:汪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7级本科生

建构、解构与重构——民初“父子无恩论”思想研究(1918-1919)

金凌

摘要:1918-1919年间,有关“父子无恩论”的讨论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遽兴,短短一年内吸引了胡适、周作人、吴虞等众多学人参与,其规模之大,可与同期关于“贞节观”的论战相比。但较诸“贞节观”论战,此次讨论仅是理论批判,又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没有涉及实际问题,亦没有引发文学和哲学方面的跟进,缺乏社会性。这终致讨论在1919年后夏然而止,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微小但极富冲击力的浪花。究其遽兴遽灭之原因,知识分子的家庭经济结构及权力结构恐怕都不容忽视。

关键词:父子无恩论 贞节观 家庭经济结构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作者简介:金凌,浙江大学历史学系2017级本科生

离婚或弃妻:公共舆论的撕裂、反噬与“新夫权”——以“彭襄弃妻”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刘校宏

摘要:“彭襄弃妻”事件经长沙《大公报》曝光引起舆论的撕裂和反噬,在新文化蓬勃发展之际,抨击彭襄拋妻的舆论压倒对婚姻自由的维护,对原配萧氏的人道主义关怀引发公共與论对新文化话语的反噬,本质上是公众对新文化运动招致人道主义危机的应激反应。而这种人道主义危机源于离婚自由实践中难以避免的伦理困境,其根源是两性权力的严重失衡,尤其是在思想启蒙和自我解放上呈现出巨大的鸿沟,构成了新男性对旧女性的强势和专断——某种延续于传统的“新夫权”,“彭襄弃妻”事件再次凸显了女性的弱势地位,促进女性解放思想的丰富和深化,延续此前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和婚姻自主权的追求,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男女平等上,希望通过女性自觉和男女同校来推动女性解放、实现两性平等,应对新文化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

关键词:彭襄弃妻 公共舆论 人道主义危机 新夫权 男女平等

作者简介:刘校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世界史研究

从政治贿赂看罗马共和国中期的“道德滑坡”——以波利比乌斯 《通史》为核心的探究

王一萌

摘 要:公民道德是一定社会中关涉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罗马共和国从一个蕞尔小邦迅速崛起,逐渐征服意大利半岛和整个地中海世界,优秀的公民道德被认为是罗马崛起的基石。共和国后期,财富带来了贪婪,导致罗马共和国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奢靡腐败之风的兴起,以及国家监察能力的滞后,瓦解了罗马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从共和国中期开始,公民社会道德急剧滑坡,最终改变了罗马国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罗马共和国 公民道德 贿赂 波利比乌斯

作者简介:王一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流浪的王子与想象的帝国——近代早期葡萄牙人控制下斯里兰卡的精英流动(1505-1658)

肖苡

摘 要:流亡者是近代早期斯里兰卡同葡萄牙交往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研究这群体对探讨近代早期斯里兰卡的种族和民族问题有一定启发意义。通过对近代早期斯里兰卡流亡精英团体实践进行整体回溯,从现实政治因素与心灵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可得,这一特殊群体身上既有葡萄牙殖民政策的映射,又是斯里兰卡传统“转轮圣王”王权观念的写照。民族主义和文化世界主义叙事模式运用于这一群体身上时存在一定龃龉,但流亡者的确将本土以外的力量视为本士统治的源泉。

关键词:斯里兰卡 人口流动 政治精英 葡萄牙

作者简介:肖苡,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

山羊与锄犁:北非史研究中的环境衰败论

沈月超

摘 要:古典时代的北非曾是罗马帝国的重要粮食产地,并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1830年法国殖民北非后,殖民者希望以法国的方式将当地建设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复兴罗马帝国的粮仓。19世纪70年代后,为建立殖民统治的历史正当性,法国殖民者捏造了一种环境衰退论,即认为游牧民的放牧活动摧毀了古典时代的繁荣文明和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环境衰败论还进而影响了地中海的历史学与生态地理学研究。但历史记录表明殖民时代发展的旱作农业可能对北非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而且殖民者夸大了当地游牧民的放牧活动对植被的负面影响。近期的生态地理学研究也表明地中海的草原与灌木植被不是森林退化的结果,而是自然演化而成。要走出环境史研究中的衰败论,需要在科学层面根据多种指标分析自然植被的变化情况,在历史层面了解学术观点背后的局势背景,在社会层面克服农牧社会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北非 马格里布 衰败论 环境史

作者简介:沈月超,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