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刊》2022年春季卷目次

春秋学刊2022 年春季卷
2015 年 8 月创刊
半年刊
校内报刊统一刊号:BNU-041
总第 12 期
2022 年 9 月出版

中国古代史探究

《四告》前两篇疑难字句考释

陈俊升

摘 要:《四告一》《四告二》是收录在《清华简》第十册中的两篇告辞,对研究周代的祭祀、政治情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字句解释是研究出土文献的基础,整篇文献文句古奥,晦涩难懂,本文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告二》中的疑难字和疑难句进行了考释,并据此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释文。同时讨论了《四告一》《四告二》中关键的祭祀用品、祭祀对象、祭祀内容等问题。

关键词:出土文献 周代 《四告一》 《四告二》

作者简介:陈俊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本科生

《孝经》郑注与孔传释《诗》比义发微

贾钰辰

摘 要:本文主要依据晚近新出土的《孝经孔传》与《孝经郑注》对于《诗经》阐释的家法进行溯源的研究,并且根据海昏侯简《诗经》,推排《鲁诗》家说与传世文献如《楚辞章句》等相互印证。根据《孔传》与《毛传》《郑笺》的不同,确定《孔传》对于《郑注》的剿袭,《孔传》出现确实在《郑注》之后。又根据传世有关三家诗的文献,勾勒出郑玄博采群家,早年晚年所用《诗》学家法不同,通过《礼记郑注》《毛诗郑笺》可以参伍以求郑玄的经学思想演变,勾画出其早年一纯今文,中年今古两存,晚年偏向古文却不偏废今文的治学历程,使其思想更加立体化,又可以得见其保存今文古文两种学说的用心。

关键词:《孝经郑注》 《孝经孔传》 三家诗

作者简介:贾钰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

政教理想与内心世界——对八思巴书信的语文学考察

王宇喆

摘 要:八思巴写给蒙古贵族的书信是一个文本群,阐述了八思巴的政教理想,也反映其人际关系与内心世界。“两种原则”的政教理想指统治者须以佛法指导世间事务,在世间事务圆满之后,应修习出世间法以求解脱,是有次第的实践过程。在佛教的指导下,书信中一批表达规范、约束意义的词汇也出现语义重叠的现象。八思巴积极弘传佛法,进入政治领域,强调蒙古统治者的佛教使命,并排斥其他宗教。在出入蒙古宫廷期间,他和只必帖木儿和真金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把政教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八思巴在书信中展现出正反两面,正面是积极弘法、宣扬“两种原则”;反面则面排毁外道、对现状感到失望。积极的正面与政教现实相遇,共同形塑了他保守而失望的反面。

关键词:八思巴 书信 政教关系 元代前期

作者简介:王宇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中国近现代史探究

清末卫生警察的设立与城市公共卫生

慕君毅

摘 要:清末各类精英尝试将卫生与“强国保种”相关联,卫生成为一种可以改造国家、社会以及个体的工具性话语。推行新政中,卫生警察的设立有效承载了此类任务,弥补了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中的相关不足。卫生警察的职能触及到城市生活的各方面,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国民个体的卫生习惯,并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若就条规与理念而言,清末卫生行政已初具规模,但受锢于各种因素,卫生警察的日常运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关键词:卫生警察 近代城市 公共卫生 卫生行政

作者简介:慕君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近代国人对上海公共租界印捕的形象认知(1885—1945)

陈潇然

摘 要:1885至1945年期间,上海国人对活动于租界中之印度巡捕的形象认知存在着多元多态的特点。这个被称之为“红头阿三”的群体,在国人的认知中从正负面并存的形象逐渐转化为充满厌憎的、为人所嘲的丑角形象。在此过程中,代表着鄙薄和蔑视的“常态”认知经历了政治化到通俗化的流变。其间又有表达了对印度巡捕同情的、将印度巡捕视作共同革命者的“变态”认知出现,但这种“变态”最终走向消解,被磨灭于历史记忆的竞争当中。故此,国人对印度巡捕的形象认知上升为对印度民族的整体认知,原本被表达的革命情绪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关键词:上海 近代国人 印度巡捕 形象认知

作者简介:陈潇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世界史探究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出现的“Chinese leprosy”等词汇的分析——以美国报刊为中心

曹安琪

摘 要:麻风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在18世纪后半叶就已经传入了夏威夷而后又传入了美国。在对麻风病有一定的认识情况下,在十九世纪末夏威夷和美国本土却出现了“Chinese leprosy”等将中国人与麻风病联系的词汇,这些起源自夏威夷但定义模糊的词汇成为了专有名词并因为排华风潮及报刊大众化的大背景、著名政治人物的推动等因素影响下以各种形式广泛地出现在美国报刊上,而这些词汇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排华风潮、排挤中国移民产业且十分不利于美国民众了解麻风病的真相。对这一词汇的研究对美国麻风病史、中国移民华侨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麻风病 中国人 美国报刊 排华

作者简介:曹安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欣喜、矜持与忍让——英美苏三国对1927年张作霖搜查苏联使馆事件态度之探析

陈云飞

摘 要: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出300余名军警包围了北京苏联大使馆,搜查了附近的苏联远东银行、中东铁路驻京办事处、庚子赔款委员会及旧俄兵营等处,逮捕了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和使馆工作人员,并查获苏方大量机要档案和文件,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四六”事件。这一事件得到了英美等国公使的默许和支持,被视为帝国主义列强与奉系军阀联合反苏反共、绞杀中国革命的行动。实际上,英美两国确实对此事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事发前均持比较谨慎保守的态度,“欲迎还拒”,心态复杂,并非策划发动这一事件的主谋。事件发生后,英美苏三国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量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英国难掩激动与欣喜之情;美国稍显矜持,态度暧昧;苏联则外厉内荏,表面强硬,实则不断克制忍让。这反映了三国在华的不同处境和对华政局走向的不同立场。

关键词:“四六”事件 英国 美国 苏联 不同态度

作者简介:陈云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本科生